0%

自我提問的力量

書籍

  • 《自我提問的力量:掙脫人生困境、提升覺察力、讓潛能炸裂的七大關鍵句》
  • 作者: 尼克.哈特
  • 原文作者: Nick Hatter
  • 譯者: 李伊婷
  • 出版社:時報出版

書摘

p.6-7

自我覺察是轉變的關鍵

七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改變你的人生。這是真的。
這十三年來,我個人接受了各種輔導和戒癮療程。我也參加人生教練的訓練,並學習「以尋解導向」(solution-focused)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法。最終我成為專業的教練,協助客戶改變人生。我發現,個人成長最
重要的推力就是「自我覺察」(self-awareness);要提升這種能力,就要多問自己問題。從二○一八年開始,我接連指導了三百五十多位客戶。課程開始時,我會先請客戶填寫一份表格,以釐清他們正在面對的問題。人們尋找教練的原因如下(由低到高):

10.覺得錢不夠
9.情緒問題(生氣、恐懼、悲傷等等)
8.感情問題
7.職業生涯受阻
6.無聊和不滿足
5.缺乏生活動力
4.拖延症
3.自信不足或低自尊
2.找不到工作或人生目標
1.沒有過自己想要的生活

p.22

了解自己的身分認同,才有助於穩定高度的自尊,投入事業、感情和社交生活才會更有自信和滿足。心理學研究表明,收入會隨著自尊心的提高而增加。
自尊愈強,就愈不容許他人的傷害,也就更能遠離有毒的關係和環境。
我自己和客戶的真實故事都證實,唯有找到自己的真實認同,才能跳出負面的行為模式,所以我才要請你問自己:「我如何形塑對自己的看法?」
首先,仔細思索一下這些項目的不同之處:你是誰、你做的事、你所擁有的、你手邊的事以及你的感受。
你認為自己是誰?我們將探索你的身分故事,以及被嚴重誤解的原因。我還會介紹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,讓你對於過去和現在的情況有正面的看法。
我們還將探討完美主義的風險,尤其是對你自尊的傷害。

p.31

許多人都忘記,「我是誰」與「我所做的」、「我的表現如何」是三個不一樣的問題。
不少人在失業或失戀後就徹底崩潰,是因為過度認同自己的感受。但感受會改變,但你的核心性格卻不會,有時你會感到悲傷,但這種情緒不必然成為你的人格特質。因此,許多冥想練習就是為了讓你跟自己的感受保持距離,從情緒的起伏中跳脫出來。
根據「接納和承諾療法」(ACT),有種過程稱為「認知解離」(cognitive defusion)。
這跟冥想非常相似:放開你的想法和感受,將其視為溪流中的葉子。這可以緩解負面情緒。因此,WWH提問法有助於放鬆心情。總之,「你」不是「你的感覺」。

p.40

我常對學員們說,提升自尊的第一步驟:
停止用別人的錯誤來責怪你自己。
有些人在學校或職場被霸凌,被父母、同事或伴侶虐待,便會變得自卑。而且他們深信,自己就是問題所在,在成長過程中,家人在各個方面都傷害了我,包括身體和情咸。孩子不會責怪父母或親戚,只會責怪自己,就像我對瓦萊麗的猜測、安雅對她前男友的態度,因此,提高自尊的秘訣就是,停止用別人的虐待行為來責怪自己。

P.41-42

霸凌者就是因為自卑、沒有自信,才會藉由貶低他人來讓自我感覺良好。
因此,問題不是出在你的身上,而是病態的環境創造了有毒的文化。很多人的心理和精神都有毛病,心理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爾(VirginiaSatir)啟發了NLP和家族治療的發展,她研究了一萬多個家庭,她估計,光是在美國就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家庭機能不全。也就是說,家人有不健康的行為,像是虐待、物質成癮或依賴共生。
機能不全的家庭會造就機能不全的人;因此,別人虐待你的時候,千萬不要責怪自已,印度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說:「在病態社會裡還能游刃有餘的人,算不上真的健康。」如今這個文明社會,也會在某些時代做出不文明的共識,包括販賣奴隸、不允許女性有選舉權。
由此可知,人類社會是如此病態。現今可接受的事物,或許過了一百年後,我們才會發現它們有多難堪。當我們被虐待、辱罵或嘲笑,或是沒被選中擔任某項工作時,就會責怪自己。
在正向心理學中,有個概念稱為「解釋風格」(Explanatorystyle),也就是你對事情的理解角度。以我和安雅為例,我們都是悲觀的人,事情老是往心裡去,把自己當成問題的根源。樂觀的人比較能客觀地看待問題,也就是找出外部的成因。心理學家塞里格曼(MartinSeligman)表示,把失敗歸咎於客觀因素的人,情緒會比較穩定。相反地,老是將錯誤歸咎在自己的身上,就會造成自尊低下、憂鬱、免疫力差等問題。。若我們有機會——檢查自己的情感包狀和創傷,就知道當中有許多錯誤的認知!

P.47-48

被拒絕總有主觀上的因素
我以前的編輯凱拉維(Julia Kellaway)說過:「別以為你寫得不好,有些出版商或經紀人太主觀了,所以看不到作家的潛力。」
請記得:

  • 就算沒人為你著迷,你還是有自己的吸引力。
  • 就算沒人喜歡你的作品,你還是有特殊的才華。就算沒人青睐,你還是有自己的優點。

當年迪卡唱片公司(DeccaRecords)對披頭四的評語是:「他們的噪音不討喜,在演藝圈不會有前途。」後來大家也都知道,披頭四成為流行音樂史上最暢銷的樂團。
同樣,某人不喜歡你,或者認為你不適合這份工作,是他的主觀意見,也不代表其他人的意見。有一些演員我朋友覺得很棒,但我不以為然。正如我喜歡美乃滋,但有些人覺得那很噁心,

很多事情都是主觀的。以資格考為例,口試委員認為你已充分理解特定主題,你才能拿到學位。學術論文也是:只有經過同儕審查,被認定在科學上合理且正確,才可以發表,同樣,法官和陪審團都想要秉持理性及邏輯,但在審視論據和證據時,仍存在主觀因素,所以高層級的法院有時會推翻低層級法院的判決。
總之,人類是主觀和情緒化的生物。因此,用來衡量他人的「客觀方法」總有漏洞,總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。記住這一點,就不會過度責怪自己。
針對同一件事,不同的解釋會改變你的身分故事,進而影響你的自尊。接下來,我們會探討完美主義的作用力。

P.50-53

完美主義是一種習得行為,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加深刻。我們漸漸深信,只要自已完美,就會討人喜歡。小時候犯錯時,我們被暴躁或苛刻的父母和老師指責,於是變得過度自我要求。可惜的是,人不可能十全十美,抱持這種信念,反而會傷害自尊。你生活在脆弱的玻璃泡泡中,只要有個裂痕(某個小批評),現實就會完全崩潰。許多人都力求完美,只要有不完美的表現或犯了錯,就會感到自慚形穢,深信自己沒有價值又無用。
完美主義是一種二分法,只要有缺點或犯錯,你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。想想看,一張二十英鎊的鈔票被丟進洗衣機後,就算變得皺巴巴,但仍然價值二十英鎊。這個道理大家都懂,但我們卻無法類推到自己身上。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危害,人的生命比鈔票沒還價值。
你犯的任何錯誤都可以回收再利用,變成有價值的教訓,對你自己或其他人都有幫助,許多企業家都懂得分析昔日在商業上的錯誤和失敗。我從自己的創業經歷中學到兩件事:第一,我無法獨自完成所有的事:第二,學會自我照顧,才能維持長期的成功。
每個人都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。人生沒有完美的使用說明書。孩子學走路摔倒時,我們會安慰他,並鼓勵他再試一次。同樣,當你犯了錯、表現不夠好時,也不要斥責並羞辱自己。
我們是自己最大的批判者,會用最傷人、最嚴厲的方式對自己說話。在自卑情結中,我們會變成完美主義者或工作狂,不懂得自我照顧;對自己有耐心、自我同情才是有益的態度,
想想看,親愛的好朋友以及慈愛的父母都會如何對待你。你應該那樣對待自己。我們都會用親切的口氣跟朋友或小孩交談,卻不會那樣對待自己。所以,是時候放棄追求完美了;凡事盡力而為,但犯錯時要原諒自己。

P.54-55

人比人氣死人

比較是自卑的根源。所以,比較前請確認你的基準是公平的。例如許多人去健身房,難免會暗自與他人比較身材,然而有些人比你強壯,是因為他們已經健身多年,甚至是專業的運動員。
我們常常忘記,自己的比較基準並不公平。鄰居家裡的裝潢和車子看來比你好,但其實對方的工作壓力比你大、家計負擔也更重(或是富二代),

因此,要常常提醒自己:

  • 這個比較的基準公平嗎?
  • 我才剛起步,對方早就起跑了。
  • 那是他人的外在條件,跟我自己的內在狀況無關

事實上,嫉妒是因為害怕自己比不上别人,而它的反面是知足:

  • 你已得到足夠的時間、愛和關注。
  • 這世界大到能容納你和其他人。
  • 你已經夠好了。

P.61

「發脾氣和權力鬥爭,都源自於未滿足的需求。」

──《非暴力溝通》作者,馬歇爾·羅森伯格 (Marshall Rosenberg)

P.64-67

睡得好,日常才有好表現

認知和身體狀態要好,睡眠絕對重要。NBA球員雷霸龍·詹姆斯和網球運動員費德勒平均每晚要睡十二小時。牙買加短跑選手「閃電博特」的睡眠時間約為十小時。睡眠是致勝的法寶,想要成功,就要睡好睡滿。
睡眠不足,思考和判斷力便會下降,認知功能等同於喝醉酒的人,各方面的表現自然不佳。。我們工作時像運動員一樣,對自己要求很高,為了趕上最後期限而全力以赴。但專業的運動員非常重我指導過許多企業家和新創公司老闆。我總是先問他們:「你公司最有價值的資產是什麼?」百分之九十九都會回答「客戶、設備、網站、產品……………」。「不」我告訴他們:「最有價值的資產就是你。你的經營能力不好,公司生意就不好。」這些大老闆都同意我的看法。

想改善睡眠品質,以下有一些建議:

  • 中午過後避免攝取咖啡因(它的半衰期為六個小時,因此十二個小時後血液中仍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咖啡因含量)。
  • 每天運動(即使只是散個步)。
  • 睡前聆聽放鬆的音樂(如環境音樂或爵士樂)。
  • 睡前避免玩電玩遊戲或觀看刺激的電視節目。
  • 臥房保持涼爽及幽靜(必要時可使用耳塞)。
  • 白天的煩惱當下解決,採取積極正面的行動。
  • 不要在臨睡前做運動。
  • 用引導式放鬆、冥想、催眠或祈禱來入睡。

P.86

意義和目的

大多數人都花時間在追求成就和財富,但究竟是為了什麼呢?沒有意義和目的,人生只不過是一場毫無意義又沉重的大富翁遊戲罷了。如果你夠努力和幸運的話,就能掙得名車、名牌包、豪宅,不過,大部分的人只求有穩定的薪水,才能每個月繳房貸、付帳單。最終,所有的棋子放回盒子裡,遊戲結束。
這就是人生,難怪大家活得如此沮喪,研究顯示,英國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患有焦慮症或憂鬱症,而後者是世上最主要的心理疾病。憂鬱症的關鍵起因是感到人生無意義、沒有價值。“意義和目的賦予我們每天起床的動力,設法去實現美好的人生。我們將在第五章和第六章探討如何為生活創造更多意義,以及找到更有趣的工作。

P.89

滿足與生俱來的需求,就能保持身心健康,過著愉快和充實的生活。經常問自己:「我是否缺乏任何基礎需求」、「如何才能得到滿足」,並採取積極主動的作為。有時候,主動採取行動,腦袋才能轉入正確的思維,心理狀態才會有所改變。光是用不同的方式思考,有時反而會阻礙行動。如果你遲遲很難下決定或是社交方面有困難(社交恐懼症或焦慮症),那麼可以求助於專業的教練或治療師。
若你感到情緒低落、空虛,或許就要問問自己,最近是否缺乏運動、沒有跟朋友聯繫,或很少玩樂、享受開懷大笑的感覺。又或者你找不到超越性的目標,生活缺乏意義,對未來不抱持希望。若是少了這些元素,我們就會失去動力,終日悶悶不樂!

P.138

榮格是對的,沒有覺知到的思維會操控著我們的人生。
每個人都有潛藏的運作編程和模式,它們主宰了你的人生,直到你有意識地覺察到。因此,你應該原諒自己的無知和愚蠢,如果你知道事情的後果與全貌,當初你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,
問題六:當初我真的有完美的方案嗎?
後悔時,我們總是說:「我當初應我早該知道………」沒辦法掌握事情的發展,所以我們感到很羞恥,千錯萬錯都是自己的錯。羞恥(SHAME)這個字,也可理解為「本來可以掌握一切」(ShouldHaveAlreadyMasteredEverything),但這只是一種不切實際
的後果論,回過頭來看,你當初能做出的選擇只有可能性和替代性方案。因此,你無須懊悔「當初我應該」、「我本可以拒絕」少說這些話,就能消除對自己的完美期望。

P.140-141

有時候獨自一人是危險的。我們的情緒就像那些水流。
生活順利時,我們很容易擺脫那些惡習。
但是,生活不穩定或充滿挑戰時,情緒波動就會很大,讓人迷失方向。沒有足夠的支持,我們就會被推到危險的地帶,再次染上壞習慣。
單自己的意志力戒癮是很難成功的,汽車拋錨時,你應該先打開引擎蓋,看看哪個地方故障了,最好直接打電話給維修廠,請他們評估問題出在哪,有些既定的行為、思維或情緒會把你拉回過去的困境。
因此,別想憑一己之力修好你那輛拋錨的汽車。尋求外在幫助,才能從有經驗的人身上找到出路。本書中的問題和練習能有效改掉你的壞習慣:保持覺察力,不要重蹈覆轍!如果還是難以戒除, 那一定要去就醫。

P.143

「潛意識如果沒有進入意識, 就會引導你的人生, 而成為你的「命運」。」
── 榮格

P.144-150

九型人格

這個分析性格的系統非常古老,當中包含九種相互關聯的人格。原文的前半部源自於希臘語ennea,代表數字九:而gramma是畫出來或寫下來的圖形,有些歷史學家認為,這套系統的起源可追溯至猶太教、蘇菲派和天主教的沙漠教父。一九七○年代,哲學家奧斯卡·伊茲查洛(OscarIchazo)和精神醫師克勞蒂歐,那朗荷(ClaudioNaranjo)將它應用在心理學和人格分析的領域。而今,人生教練和心理治療師也用它來幫助客戶了解其最深層的動機。

這個系統的特點在於,九種不同的性格類型是依動機來區分的,而不是行為。因此,不同類型的人也可能表現出相同的行為,只是其動機完全不一樣,

除此之外,九型人格不是用來把全人類分成九種原型,而是讓大家知道,我們總是無意識地把自己放進某個框架中,所以要設法打破。每個人身上會有兩種以上的人格,除了主要動機外,也有次要動機。以下會一一介紹各個人格的動機、優缺點以及重大議題。

第一型:完美主義者(The Perfectionist) ——我一定要十全十美

完美主義者覺得,自己一定要把事情做到完美,因為他們認為世界到處都是問題。

所以他們的個性中規中矩、做事認真而注重細節,但有時也非常嚴謹。因此,他們的主

要缺點是易怒,但通常是隱忍而不是外顯出來,否則他做人就「不完美」了。

當他們被自己的不完美激怒時,就應該問問自己「為什麼我這麼努力,結果卻反而更加不完美」,以及「當我感覺自己不夠好時,為何會非常生氣」。此外,如果他們一直在意他人的不完美,就應該問問自己「我對他人是否有雙重標準」,以減少對他人的批判與憤怒。

第二型:助人者(The Helpler) ——我需要被欣賞和需要

助人者的核心動機是樂於助人和被需要,其核心故事是「當我受到讚賞和被需要時,才感到有價值」,因此,他們會善於討好他人和付出,但內心帶著淺淺的期待,即,期待對方會愛自己、欣賞自己。有時,這種動機會帶有操縱性。他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,而主要的缺點便是驕傲——他們只想知道自己是被別人愛著的。若對方覺得理所當然或沒有表示謝意,助人者的情緒就會上來,他們需要自省並問自己:「為什麼我渴望被人欣貫的感覺?」

第三型:有競爭力的成就者(The Competitive Achiever) ——我要成為頂尖人士

成就者渴望成為菁英,其核心的故事是「我得成為贏家,否則沒有價值感」,他們有幹勁、好勝心強,但沒有耐心,還不時會作假。他們的主要缺點就是虛榮心,所以刻意要表現得像成功人士一樣。若有人破壞他們的專業形象,就會令他們憤怒不已,他們得依靠巨大的成就才能補償空洞的自我價值感。他們應該反覆問自己「該如何才能感覺自己真的有價值」和「為何成功對我來說如此重要」。

第四型:個人主義者(The Individualist)——我要成為與眾不同的人

個人主義者渴望成為獨特的人,他們的身分認同在於「與眾不同」,他們的核心故事為「只要我是稀有動物,那我就是有價值的」。他們做人坦率、非常忠於自己,許多四號人都成為出色的藝術創作者。然而,他們的主要缺點是嫉妒,所以不喜歡其他人比自己

更特別、更受歡迎,他們覺得,這會威脅到自己所享有的讚賞和關注。他們也討厭被忽視,因為這代表自己是路人甲,四號人以憂鬱和自憐著稱。他們對人生的看法相當悲觀,所以忽視了眼前的美好事物。他們想克服嫉妒的話,就要多問「當我覺得自己被忽視時,我內心的小劇場是什

麼」,要克服憂鬱的話,就要問自己「身邊有哪些可感謝的人事物」,想克服自憐的話,

他們就要問自己「有什麼人需要我幫助」。

第五型:專家(The Specialist) ——我需要理解事物

專家渴望探索事物並獲得廣博的知識,他們的核心故事是「唯有了解來龍去脈,我才能感到安心,我必須找尋資源和收集知識」,他們非常用功、観察力強又細心,但過於理智,所以冷漠又孤僻,他們的主要缺點是,時間和精力他們只留給自己,他們活在個人的世界中,專注於思考和分析,所以不能忍受他人的要求,更沒耐心聽人說話。他們應該問自己「為什麼我沒有心力去處理預期外的情況」。

第六型:懷疑論者(The Sceptic) ——我得確保自己的安全

懷疑論者非要需要安全感和歸屬感,他們的核心故事是「我得確保自己的安全,因為這世界太危險了」。他們善於察覺潛在風險,並做好最壞的打算。對於值得信賴的人,他們也會非常忠心,但由於他們的小劇場太多,所以容易多疑和焦慮。他們最大的缺點是膽小。他們應該多問自己「為什麼事情還沒發生,我卻老是自己嚇自己」和「如何才能培養堅定不移的信念」。

第七型:遠見者(The Visionary) ——我要體驗人生

他們渴望體驗人世間的大小事。他們的核心故事是「我要體驗人生,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未知的事物,愈多體驗、愈多刺激,我就能避免痛苦」,他們善於發現機會,也能看見生命的各種變化與走向。可惜的是,他們容易在精神上暴飲暴食,總想要貪圖更多的體驗,其實,這是為了要逃避某些痛苦或不快,包括該承擔的責任,因此,他們應該多問自己「我用夢想和體驗來逃避什麼」。

第八型:挑戰者(The Challenger) ——我要變成強大而有主宰性

挑戰者想成為主導一切的強者。他們的核心故事是「我不能軟弱,我要自立自強、掌握人生,這世界非常殘酷,只有強者才能生存」,他們總是直言不諱、暢所欲言,也勇於挑戰對手,他們的缺點是控制欲和權力欲太強,只要言行被掌控或是受到不公正的對夜,情緒就會大爆發,更痛恨被人當成是弱者。他們應該多問自己「為何我會害怕事情沒有按自己的方式進行」以及「為什麼我要努力變強大」。

第九型:和平者(The Peacemaker) ——我的願望是世界和平

和平者希望社會一片祥和,也會避免與人發生衝突。他們的核心故事是「只要周圍的人好好的,我就會平安。每個人都需要被傾聽和尊重」。他們個性隨和,凡事都順其自然,然而,只要遇到蠻橫無禮的人,和平者就會突然爆炸,因為他們壓抑太久了,總是不肯面對內心的沮喪和不滿。他們的主要缺點是懶惰,不願面對真實的自己,他們樂於接納所有人,除了他們自己,當衝突爆發時,他們應該要問自己「我不為自己發聲,就真的天下太平嗎」。

了解這些類型後,你應該會發現,當中幾項有自己的影子,對於其背後的動機,也會任產生些許共鳴,請記住,九型人格區分的標準不是行為,而是動機,而且當中有一個最能引起你的共鳴,這個核心動機是你的生命主軸,是固定不變的,除此之外,我們的主要人格類型也不會改變。然而,我們可以改變對自己人格類型及其陰暗面的了解。你可以在線上進行綜合評估,以準確地判定你的核心九型人格類型,請搜尋「九型人格」就能找到各種資源。

P.166-167

亞伯特和凱薩琳的案例讓我想起了在NLP訓練課程中聽到的故事。一個美國商人在度假時遇到一個不起眼的漁夫,對方看來很享受生活,商人便問道:「你在這邊做些什麼呢?」漁夫說:「沒什麼,白天釣幾條魚,曬曬太陽。到了晚上,就煮魚做晚餐,在星空下和老婆孩子一起吃,」商人一臉茫然地問:「為什麼不多捕點魚呢?」

「然後呢?」漁夫問。

「接著你可以買艘更大的船,捕更多的魚。」商人回答道。

「然後呢?」漁夫問。

「接著你就買得起一支船隊,請幾十名甚至數百個漁民為你捕魚!」

「然後呢?」

「於是你就能擁有一家捕獲數百萬條魚的跨國漁業公司,每年為你賺取數百萬美元!」

「然後呢?」

「終於你可以退休,每天釣幾條魚,曬曬太陽,到了晚上,你便可以在星空下與妻子和孩子一起用餐!」

這代表了我們大多數人的想法,首先,必須要賺更多的錢或達到一定的地位,才能擁有真正想要的東西,小時候我總是很困惑,為何有那麼多人夢想在陽光明媚的地方退休,我問叔叔:「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現在就搬過去?」直到今天,我對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滿意的答案,也因為如此,我才在二十九歲那年離開倫敦搬到陽光明媚的大加那利群島:不用等到六七十歲,

對大部分人來說,人生總有階段性任務:起點、目標、接著達目標B,在亞伯特的案例中,目標A是賺取二百萬英鎊,並下意識地認為,目標B(更幸福的婚姻)會跟著實現,但是,既然你能直奔目標B,那為何要在目標A浪費時間?

P.171-172

找出核心價值和優先順序

許多客戶來找我尋求幫助,想要找到清楚的職業方向和人生目標。我會先讓他們思考自己的核心價值和優先順序,因此會問:「你最重視什麼?」接著展開他們的自我發現之旅,選項包括愛、家庭、快樂、健康、助人、創造和自我表達等。然後我請他們將這作價值觀轉變成優先順序。

生活會變得不快樂,是因為我們沒有按照自己的首要價值觀和考量而活,所以我會跟客戶一起集思廣益,挑出符合其優先順序的角色和職業,接著請他們進行評分(滿分十分),客戶因此更清楚了解到,哪個角色才符合他們的本色。

Ikigai是一個日文單字,意思是「存在的意義」,它涵蓋了四個基本領域: 我擅長什麼我熱愛什麼這個世界需要什麼以及我能獲得的報酬
我在此稍做修改,並提出額外的問題:

第一:我擅長什麼?

包括特定技能,如程式設計、跑步或唱歌,以及通用才能,像是創造力或獨立思考。

從特定技能能延伸出更多技能,比方說程式設計師就善於解決問題,並熟悉最新的科技發展。

第二:我熱愛什麼?

如幫助他人、解決問題、學習新事物、自助旅行、手工藝、從事科學研究、創作藝衛或做家事。

第三:我最重視什麼?

「這個世界需要什麼」,這個問法比較廣泛,我的客戶對此常感到很困惑,所以我改換成:你最重視什麼?這有助於探索自己的核心價值,包括美感、寬容、慈悲、自由、真實、歸屬感、動物保育、正義………………不勝枚舉。找出核心價值,並加以評分、排定優先順序。

第四:我可以得到什麼報酬?

我有許多客戶答不出這個問題。這需要一點創意。我以前沒想到人生教練也是一種正式的職業,還讓我得到很好的報酬!令人驚訝的是,現今有許多收入高又新穎的工作,以前大家可想像不到,例如電競選手、網紅、美食YouTuber、樂高積木大師等。因此,擺脫過時的思維,你不一定要長期待在辦公室或工廠,因為世界上有許多工作可供你探索。當然,有些職業的競爭比較激烈,需要天試,奉獻精神和力才能脫穎而出,正如你不會在一夕之間變成成功的演員,磨練演技和圈粉都需要時間。

第五:貫穿核心的主題是什麼?

回答這些問題後,你應該能看到你人生的主題浮現出來,並將這些點串連起來。

若你能答以上的問題,那麼根據Ikigai準則,你已經找到了人生目標了!我的培訓師揚尼克·雅各布(Yannick Jacob)擁有碩士學位,他專攻存在主義式的教練課程。他認為,除了一般工作外,我們也能從其他領域獲得Ikigai,像是當志工、參加社團或經營副業。但我認為,考量到生命短暫又不可測,每天花八個小時在一份貧乏的工作,實在是浪費生命!

P.176-177

課間練習 → 找出人生目標

透過以下問題,試著找出更多人生意義和目標:

  • 哪些事情令你感到熱衷?

  • 誰會受益於你或需要你的幫助?

  • 你最想為誰服務,原因為何?

  • 你的技能可對社會產生哪種影響?

  • 在人生中,什麼對你最重要?

  • 你想留給後人什麼?

  • 和你一樣的人面臨哪些類似的挑戰?

  • 內心的「智慧小語」一直在對你說話,但你不敢聽?

  • 若你擁有世上的財富,你想為社會做些什麼貢獻?

  • 四十年後,你希望因什麼而聞名?

P.180

服務他人能解放自我的束縛

如諺語所說的,只為自己而活的人,就像蓋在沙灘上的房子一樣,只要苦難的風暴來臨,就會迅速倒塌,相對地,超越個人立場、為了更大的目標而活,房子的根基就會穩固、堅如磐石,面對再狂烈的風暴也不怕。在十二步驟戒酒會中,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服務他人能解放自我的束縛。」這是一句簡單而深刻的格言。意思是說,為他人服務,就能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,並且用更寬廣的角度看待自身的問題。

想一想,你的恐懼和怨恨都圍繞著誰,答案很好猜:你自己。

今日社會比較強調個人價值,每個人都被鼓勵要專注於自己的一切事務,包括提升自尊,追求自我發展與自我賦權,還要懂得自愛,自我實現與自我滿足。矛盾的是,為了成為最好的自己,其實我們不能只想著自己。舉例來說,為了擺脫憂鬱心情,有時我們不要再鑽牛角尖,而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心靈需要外界的其他資源,因為大腦是個社會性的器官,只要多與他人互動,就能茁壯成長。

P.183-187

找出超越個人的任務與目標

有位苦難重重的年輕學生向睿智年長的老師學習快樂的秘訣。老師遞給他一杯加了一匙鹽的水,然後問他味道如何,學生說有點苦。接著老師帶著學生散步到一座大淡水湖,又倒了一杯鹽進去,並請學生喝了一口湖水。

老師問:「水的味道如何?」

學生回答:「清爽。」

老師又問:「你有嚐到鹽的味道嗎?」

學生回答道:「沒有。」

老師笑著說:「鹽代表人生中經歷的痛苦,而個人嚐到的苦味則取決於要把這些事件放進哪些容器,看是杯子或一座湖。如果你不想要感受那麼痛苦,就必須擴大你的人生觀,變得像這座湖一樣。」

研究顯示,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比較快樂。他們都覺得自己肩負著更高的使命,包括解救世人的痛苦。這些目標賦予他們人生的意義,讓他們超越個人的苦難。而且,他們的社群凝聚力比較高,他們經常參與公民和社區活動,展現其無私的一面。

當苦難的風暴來臨時,只為自己而活的人會更加痛苦,除非他有超越自我的使命。

有些人認為,人生就應該活得輕鬆快樂,所以不想面對生活的苦痛。這種人生態度過於以自我為中心,只會讓人愈來愈憂鬱,覺得活著沒什麼意義。因此,我們不應該以快樂為生活的目標,因為快樂是短暫的。在一般人的生活中,充斥了失望、悲傷、生氣、害怕、羞愧、孤獨的感覺,就連自己所愛的人,也會遭逢痛苦、疾病和死亡。為了逃避痛苦的感覺,有些人酗酒、有些人會沉迷於一些體驗,最終釀成大禍。

退一萬步想,就算你得到想要的一切、體驗了所有的快樂,那下一步呢?錢、名聲、成就、威望你都有了,生活變成一台毫無意的享樂跑步機(hedonistic treadmill)。一些超級成功的名人和流浪漢都有個共同點:毒癮,他們都缺乏足夠的人生意義和目的,只能透過追求快感來逃避存在的絕望。因此,找到超越個人的使命或目標,才能維持心理健康;無意義的存在感必會導致憂鬱症。

除了為他人服務,你還常常提醒自己,人生是有限的

P.188

人生到最後都有百分之百的死亡率,其實你已身患絕症,無需等待診斷,我有時會問自己這個問題:「如果今天是我在地球上的最後一天,我會後悔沒做什麼?」
大家答案應該都很多,布朗妮·威爾(Bronnie Ware)是一名安寧護理人員,著有《和自己說好,生命裡只留下不後悔的選擇》,她的工作是陪伴患者度過最後的日子,她記下了一些最常見的人生遺憾:
·我希望我有勇氣活得更真實,而不要老是在迎合他人的期望。
·我希望當初不要那麼努力工作。
·我希望有勇氣多表達自己的感受。
·我希望可以和朋友們保持聯繫。
·我希望自己可以過得更開心點。
如果你在明天死去,最令你感到後悔的是哪一項?你有多少次在辦公室熬夜、犧牲掉家庭和休閒的時間,也不去追求夢想和目標,我經常提醒我的學員:「如果你明天住院了,會出現的八成是你的家人和朋友,而不是你的老闆或客戶。」

P.192

課間練習 → 計算自己還有幾天可活

請完成以下算式:

(80減你的年齡)乘以360

理想的話,你最多剩這些日子可以活了。

接下來請想想,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,你人生有什麼遺憾?

最後,再請你想想,如果你只剩下四年的生命,今天會開始做些什麼改變,以確保你不會帶著那些遺憾終了?而你的人生優先順序會產生什麼變化?

P.195

「若能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,那麼當下不管過那種生活都可以忍受。」
── 尼采

P.203-204

無益的思維陷阱

我們看到,茱莉的信念是一種以偏概全的思維,對她的人生沒有助益。以下還有其他思維陷阱:

  • 非黑即白(全有或全無):例如,相信自己做人完美或失敗,兩者之間沒有灰色地帶。為了擺脫這個陷阱,問問自己:「關於這件事,有沒有中間立場可以選擇,有其他的解釋方式嗎?」
  • 算命:根據極少或不存在的證據來預測未來,為了擺脫這種陷阱,就問問自己:「我怎麼確定這件事一定會失敗?」
  • 小題大作:只想到最糟的情況,並誇大事件的嚴重性。例如,有人在三十歲前還是母胎單身,就認為自己以後一定會孤獨死,要消除這個陷阱,就問問自己:「事情真有像我想的那麼糟嗎?」
  • 過度自責:若某人沒回訊息或對你裝眉頭,你就以為是自己做錯了。要跳脫這個陷阱,就要問問自己:「除了我之外,還有什麼原因會導致這件事發生?」
  • 情緒性推理:沒有確鑿的證據,憑心情就相信某事的真假,你應問問自己:「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持這一點?」
  • 一廂情願:對自己或他人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。要跳脫這個陷阱,就要多問自己:「為什麼事情非得要這麼做?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嗎?」

此外,其他要注意的思維陷阱還有:

  • 比較:「其他人都結婚生子了,我一定有問題!」

  • 基因謬誤:「我很容易焦慮,因為我媽媽有憂鬱症。」

  • 宿命論:「我永遠不會成為幸福的人。」

  • 烏托邦主義:「只要擁有財富和理想的伴侶,我就會快樂。」

  • 自我標籤:「我不喜歡參加社團活動,因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。」

  • 無限上網:「我被資遣了。我是一個失敗的人。」

P.214

用超越性的角度來理解苦難
宗教信仰確實有其好處,但也有它的問題,包括守舊的教條、極端主義和腐敗的組織,畢竟維持其運作的人不是十全十美的。沒有信仰也沒關係,還有許多方式可以獲得生命的意義,根據人類天賦療法,找尋意義的方式有三種:

  • 挑戰自我:比如參加馬拉松、歌唱比賽等讓自己感到有點壓力的個人目標。
  • 找到需要自己的人或動物:孩子、長者、伴侶或寵物都可以。
  • 為了更遠大的理念而服務他人:參加慈善機構或非營利組織。
  • 做有意義和有成就感的活動:理想的工作、創業、藝術創作或做家事。
  • 用超越性的思維來看待苦難:它也許是上帝的考驗,或浩大宇宙計畫的一部分。
  • 將個人痛苦轉化為準備克服的挑戰、障礙,並化為個人的成功故事。

P.218-219

英雄的旅程:將苦難轉化為挑戰

「英雄的旅程」(Hero’s Journey) 是神話學大師約瑟夫·坎伯(Joseph Campbell)的獨創敘事法。

它通常應用於小說中,但也可以用到生活中,讓你把當前的困難視為成長的考驗,甚至當作是一場戰役。
英雄必須在磨難中克服考驗、改變性格、發展天賦(坎伯稱之為「轉化」)並歸返家園成為真正的英雄。奇幻電影如《魔戒》和《哈利波特》都是採用這樣的敘事。

成功人士都必須克服挑戰,無論是在虛構故事還是在現實生活中。

想想看,林肯經歷了經商失敗、精神崩潰、未婚妻病逝並在三次選舉中落敗,但依然堅持不懈,最後才成為美國第十六任總統。
無論你面臨到什麼樣的阻礙,都可以成為自己故事中的英雄。

P.247-248

完成總比完美好

無論你是待在一份乏味的工作,還是處於一段不開心的關係,都會想要有所改變,但又會害怕跨出舒適圈。

比如說,創業前期會沒有穩定的薪水,找到新對象前會有一段空窗期,更可怕的是,要戒掉咖啡和甜點的生活!「舒適的監獄是最難逃脫的。你會擔心失敗,害怕自己不夠好,無法讓未來的目標成真。但好消息是,你不用明天就遞辭呈或提分手。你只需要採取下一小步,比如打開求職網站、跟伴侶好好溝通,或者今天改喝低濃度的咖啡。確實,要戒除壞習慣,積極的行動是必要的。要克服拖延症的話,反倒要放輕鬆,請牢記以下口訣:

完成比完美好,有做比完成好,有總比沒有好!

邁出最小的一步後,再邁出下一步就不醒了,這時你能對自己說:「看吧?還不賴嘛!」輕輕地將雪球推下斜坡,就能創造出排山倒海之勢!舉例來說,我很討厭洗碗,總是拖著不去做。所以我開始鼓勵自己:「好吧,只洗一把叉子就好。」叉子比較容易清理,通常也不髒。通常洗完叉子後,我會順便再洗湯匙。不知不覺中,所有的碗盤都洗好了!

P.261-262

想像成功之路

除了引導放鬆外,心理排練(mental rehearsal)還有許多用途。也就是說,運用想像力來預演某個情況(如催眠)。在專業人員(或自己練習)的引導下,你能體驗真實發生的情境,像是以自信的態度上台演講、或是在賽跑時充分發揮實力。

在反烏托邦科幻電影《駭客任務》中,主角尼歐將自己的心智連接到模擬器來學習打鬥,他在虛擬這場與導師莫菲斯激烈對打。從模擬器中醒來時,他說的第一句話是「我會功夫了」,心理排練也是類似的原理,在腦海中練習,在現實生活中做起來會更容易、更自然,因為我們創造了假記憶,進而創造出新的神經迴路,形成了心理上的「肌肉記憶」,

P.266

把工作便娛樂

為了順利邁出微小一步,我們可以想想看,如何讓無聊的活動變得更有趣。洗衣服或散步時,我會聽有聲書或播客節目;健身時我也會聽音樂,總之,把任何事都變成遊戲。

舉例來說,在創業初期,你可以玩個遊戲,看看有多少客戶或投資者會拒絕你。至於報稅或會計等無聊的工作,就當作在玩算術遊戲,在寫這本書時,我也會拖拖拉拉的。每次卡住時,我就會跟自己下戰帖,看看我每天最多可以寫出幾個字,雖然我會寫出一堆廢話,不過有些還是很有內涵的,反正,總會有方法可以讓微小一步變得更有趣一發揮你的想像力吧!

P.267

對於有拖延症的人來說,總是難以承受自己的不完美,或不知從何開始第一步,有時甚至是受到創傷的拖累,歸根究底,斬除拖延症的最佳方式就是採取微小的步驟,如果你不確定怎麼做,就問問自己,「該如何邁出最小的一步」,然後馬上去做。

記住,第一步愈小愈好。而對重大的任務時,我們總是會焦慮、感到壓力大,所以再小的一步也會變得非常沉重。這就是拖延的源頭,因為我們的標準太高了。澳洲公衛專家瑪麗·比斯馬克博士(Dr. Marie Bismark)說:「與其問『這麼做好嗎」,不如改問『做到的話我會感到高興嗎』,這方法可應用在任何事情,從跑步、參加社會運動、報稅、游泳以及在午夜眺望星空。」

以行動支持我

Welcome to my other publishing channels